打造“零碳示範島”!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在橫琴萌芽
“我們可以'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通過智能技術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減少建築垃圾,達到減污降碳的目的。”隨著一個個暢想的萌生,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正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合作區”)萌芽,一座綠色低碳城市正由藍圖變為現實......
近日,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4部門印發《廣東省建築節能增效行動計劃(2023-2025)》。計劃到2025年,合作區新建居住建築能效水平提升30%,合作區新建公共建築能效水平提升20%,一項項目標如衝鋒號,似動員令,合作區早已“裹糧坐甲”。
大道如砥,大勢如潮。5月12日,“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綠色發展高端論壇暨琴澳雙碳大講堂”在橫琴舉行。粵港澳相關部門代表、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低碳領域專家學者等近千人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參會,為打造“中國零碳樣板”獻言獻策。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綠色發展高端論壇暨琴澳雙碳大講堂”現場。
01.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打造一個“零碳示範島”
站在300多米高的橫琴國際金融中心樓頂環眺合作區,大道縱橫,高樓林立,過去“蕉林綠野、農莊寥落”的橫琴島已悄然蛻變,但穿插在高樓之中的陽光、海灘、奇石、山林無一不彰顯著橫琴島之中人與自然的協調融合。
“禁建區佔全區面積一半以上、城市綠地覆蓋率要達4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32%以上……”早在合作區成立之初,“生態優先”的開發建設理念便滲透在每一寸土地上。
今年年初,廣東省掀起高質量發展的浪潮,在打造戰略性產業集群的使命下,面對土地資源“佔有”與自然資源“釋放”的雙重難題,合作區籌謀已久:
2013年,橫琴新區就被國家海洋局正式批准成為首批12個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之一。
2016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同意設立廣東珠海橫琴新區等6個國家低碳試點城(鎮)。
僅在去年,合作區便舉辦了兩場論壇,邀各地學者及相關部門代表共探打造“零碳示範島”的“破題之策”。
目前,合作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正紮實有序開展碳中和試點示范建設工作,錨定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通過系統謀劃、科學研究、打造特色亮點、推進試點建設等舉措,著力打造碳中和先行示範的“橫琴樣板”。
5月12日,“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綠色發展高端論壇暨琴澳雙碳大講堂”在橫琴舉行。“目前,合作區綠色低碳發展取得良好成效,生態島雛形初現,水域水質、空氣質量等均大幅提升,生態環境優美,單位GDP碳排放量遠低於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絕大部分城市。”合作區執委會領導在致辭中表示。
“細心觀察數據便能夠發現,合作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是很大。我認為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合作區產業建設以服務貿易及高新技術型產業為主,整體碳排放量強度低。其次,合作區的建築相對於其他地方建設標準較高,在節能減排設備的使用方面情況較好。在合作區106.46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中,山、海、林、濕地、岸線等生態資源豐富多樣,綠碳和藍碳等碳匯潛力較高。”澳門科技大學創新工程學院副教授宋慶彬表示,合作區作為碳中和試點將起到示範作用。
歷經多年的開發建設,合作區在守住生態底線的基礎上實現高質量發展,一個宜居、宜遊、宜業的生態島正一筆一畫地從藍圖變成現實。“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生態廊道、國家級濱海濕地公園、大橫琴山森林公園、天沐河生態及景觀工程等一批生態建設項目相繼啟動建設或完工,一座擁有完好森林、濕地、海洋、水係而宜居宜業的生態島展現在人們眼前。
02.建築與能源有機結合
夯實綠色金融產業基礎
打造“中國零碳樣板”,合作區的時機成熟了嗎?
合作區的“零碳大樓”已於3月建成。周卓英攝
行走在合作區南方電網公司的園區之中,一棟高闊明亮的建築格外顯眼,其樓頂被裝機容量為160千瓦特的分佈式光伏電站所覆蓋。
近日,這個近中型“零碳”建築的能量管理系統已經啟動運行並通過驗收。“該系統的應用能夠讓該建築年均能耗較近零能耗建築國標低20%。”相關負責人介紹。
對於海洋性氣候的合作區而言,陽光、風能是大自然賦予的禀賦,如果合作區能夠乘自然條件之“東風”,將被動式建築與新能源有機結合,自然禀賦將成為合作區打造零碳建築標杆的有力抓手。
“首先,建築本身要減少對化石能源的利用,加大對太陽能、風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其次,通過一些技術,能夠讓建築除了使用能源外,還能夠產生能源。而當建築所消耗的能源與其產生能源相等的時候,這就是一個近零能耗建築,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丁烈雲表示。
除此外,丁烈雲提出依托智能技術重塑建築未來,“我們可以'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通過智能技術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比如橫琴有大量的房子要建設,可以讓建造房子的零部件模仿在工廠裡面生產的其他物品部件,再通過智能物流運到現場進行安裝,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建築垃圾,達到減污降碳的目的。”
與此同時,一棵由金屬打造的“樹”也在合作區生根發芽。無風時,樹葉如同花朵含苞待放;起風時,翠綠的葉片便會隨風轉動,產生電流為路燈、充電樁供電。這是由國電投(廣東)綜合智慧能源創新研究院研發的國內首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微風發電樹“琴澳一號” ,5月6日,其完成迭代升級並在橫琴投入運行。
“'琴澳一號'每小時的發電能力可達5000瓦,相當於同樣時間的近50㎡的屋頂高效光伏組件發電。”國電投(廣東)綜合智慧能源創新研究院總經理徐文輝告訴筆者。
“雙碳”戰略之下,實現低碳發展的技術基礎與良好的自然環境是被眾多企業所看重的。
為進一步踐行綠色低碳、激發產業活水,合作區金融發展局創新發展處代理副處長黎健斌曾表示,“合作區對包括'智慧能源系統、分佈式能源研發''綠色建築應用技術'等前景廣闊的綠色科技領域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2022年,合作區發布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促進金融產業發展扶持辦法》中提到過,對於專注於綠色、碳金融的機構都有落地補貼政策,並且澳門在鏈接國際資源方面有一定特點,我相信未來合作區會有更完善的配套,值得期待。”廣東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總經理孟萌告訴筆者,除此外,在招商引資方面,合作區更應該注重把握“雙碳”的大方向,針對性引入一些在碳中和領域具有先進技術的科技企業。
“琴澳一號”和能量管理系統只是合作區“共譜零碳新樂章”中的一個音符,每一個落子合作區的企業都將用自己的方式助力打造“橫琴零碳島”。
03.琴澳互通共融
共創宜居宜業新家園
琴澳兩地僅有一河相隔,《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要求合作區要營造趨同澳門的宜居宜業生活環境,如何打造“綠色低碳城市”成為兩地共融共通繞不開的話題。
4月30日,近30名澳門環境科學專家、學者,促進可持續發展倡議者和社團代表化身“城市農夫”走進合作區,實地打卡垃圾分類社區示範點、垃圾分揀中心等地,對建設綠色低碳城市建設進行了深度交流。
“合作區作為全國'物業城市'的標杆,在綠色低碳城市建設方面具有豐富的探索經驗,通過廚餘資源再利用、實現生態循環的方式,反哺自然,推動再生資源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並與大自然相連接,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過程,為澳門綠色低碳城市建設提供了有益示範。”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劉成昆說。
據了解,澳門能源主要由電力、石油氣、汽油和普通煤油等八大能源構成,其中清潔能源的比例相對較高。“近些年電力需求佔比明顯上升,重油占比明顯下降,這為澳門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能源結構基礎。”宋慶彬在論壇中表示,澳門減碳方式是電氣化,也就是加大電力需求,雖然澳門光伏發電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但基數依然很小,未來澳門要適當推動光伏發展。
從碳排放來看,澳門主要的碳排放來自本地電力、交通廢物處理、家庭商業服務業。“控制直接碳排放仍然是實現碳中和重點,未來澳門應從實際社會、經濟及技術現狀出發,通過本地發電的結構優化、交通運輸業的全面電氣化、廢棄物處理源頭減量和提高炊事天然氣和電氣化利用率等方式全面響應'雙碳'政策。”據宋慶彬團隊碳中和情景案例分析顯示,2050年碳中和目標情景下澳門需實現碳排放總量較2020年下降約99%。
在琴澳融合方面,宋慶彬表示充滿了期待,“合作區目前的碳排放量不大,與其相比,澳門的人口密度、建築密度、車輛密度都要大於合作區。如果琴澳能夠充分融合,或許就可以將合作區、澳門實現'雙碳'目標的時間提前一些。與單獨城市實現碳中和相較,從區域性和國家層面實現碳中和的意義更大。”
共融互通,攜手共進。當前,全省上下正加速推動經濟社會綠色高質量發展,實現綠色節能、降碳增效。隨著琴澳“綠色智慧”在此凝結,越來越多的降碳嘗試生根發芽,共同書寫合作區“生態島”“零碳島”的綠色發展新篇章。
來源:南方都市報
回到頁首